top of page

母親節快樂之《砂之器 》 2022年5月8日

Writer: 心藝心藝

母親節快樂!

今日希望講講 @mirror.weare 柳應廷 Jer @jeremylaous 嘅一首歌。

但並不是他最新的《#離別的規矩 》,而是上年的《#砂之器 》這首歌又是 #小克 填詞,講述關係、親情,特別對母親的情。


《砂之器》是狂人經歷完《#狂人日記 》,傷害了身邊人,今世以母子方式重遇,面對着破壞的關係,希望說一聲對不起。一句「對不起」令他重新學懂愛。


我服務過的表達藝術治療對象很多時候是學生、青少年,他們有與家人「不咎既往」關係疏離的、「恩怨 是非 」「吵吵鬧鬧」「恨仇喚起」的、「逃不掉命運」矛盾的、甚至有些「宿命定律」從來都沒有擁有過的;


表達藝術治療對象亦會是家長,面對「懷胎十月後」特殊的子女、「成長自立後」離散的子女、或面對「子宮裡」「在羊水中」「腹內孕育」後就與子女分開的;

表達藝術治療對象更可以是親子;母親與孩子一起見治療師或參加小組;「小紛爭鬥氣 吵吵鬧鬧」、有「歡笑」,「有寬恕」。


但無論是為以上那類型的對象,當中表達藝術治療也圍繞着一個核心 - 「#依附關係 」(attachment )。 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是從幼兒對母親的親密渴望發展出來的, 這交互關係是我們成長的基石,亦影響著我們交朋友甚談戀愛等人際關係及性格。如果遇上兒時照顧及關注不足,會引致依附不足,缺乏安全感。

但是,那也不是沒有改變的可能。


表達藝術治療師與參與者的互動就好像照顧者與兒童般 。在互信的環境下,讓對象透過多元藝術創作、接納錯誤,調整兒時欠缺的安全感,建立正面經驗,他們可以調整不安的感覺,及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內在的情感得以轉化。

至於親子形式的小組,互動的創作讓親子能學習到,如何在從對方的觀點看待事情,更了解彼此心中感覺時,亦為創作賦予意義、提升自我反省及同理心的能力,最後連繫回生活體驗。 最終,參與者能對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對人際關係、親子關係回復信心及得以修復。

當中以多元藝術創作,如律動、戲劇、音樂、視藝手作去回應一些感覺、情緒以及表達「愧對」、難以啟齒的「對不起」、「多謝」說話,這比直接用言語為參加者來得更加自然、舒服。


今日,就趁著母親節,祝每位母親快快樂樂、健健康康!


再次欣賞一下這首歌的歌詞:


作詞:小克 作曲:王雙駿

編曲:王雙駿 監製:王雙駿


風 起 了

捲入混亂 的髮梢

急轉往 腹內孕育 小細胞

來指導 命運 怎發酵

恩怨 是非 怎可混淆


前生的 傷痛情緒 正籠罩

選好今生 這角色

望能 不咎既往 去盡孝

前度情侶 想修補過去 闢新面貌

孩兒跟媽媽 相抱擁 將歷史 盡遺忘

重投入 這世界喧鬧


誰躲在命運 大門後

子宮裡 窺望日月 怎麼走

唯求一生一世 短促的廝守 Woo

逃不掉命運 便承受

願能 攜 著 手

如臍帶 總飾演 因果的樞紐

很怕 再分手

在羊水中 顫抖


前生的 追悔內疚 正籠罩

在今生 重遇了

可否 輕掃掃背 再緊靠

仍像情侶 小紛爭鬥氣 吵吵鬧鬧

孩兒跟媽媽 夢魂中 不斷講「原諒我」

這萬年咒語 仍有效


誰躲在命運 大門後

子宮裡 窺望日月 怎麼走

唯求一生一世 短促的廝守 Woo

逃不掉命運 便承受

恨仇喚起 別 放 手

冬雪過後 又 紅桃綠柳

一生多舛 轉世善後

卷縮棲身 囹圄靜候

漆黑中 只有愛可衝破

漏光的 缺口


懷胎十月後 十年後

根本那 宿命定律 刪不走

恆河沙數星宿 尚未綻放出 自由

成長自立後 互承受

望母親 突然 白了首

其嶙峋雙手 掬起 似個沙漏

歡笑 可篩走

寬恕 篩不走

說聲「對不起」讓愛 永久


תגובות


bottom of page